|
一片叶子的价值重构|藤县同心镇探索万亩茶园联农带农富农新模式新春的雨雾笼罩着藤县同心镇陈底村,大片新开垦的梯田茶园镶嵌在茂林修竹之间,蓄势待发。近年来,藤县同心镇在梧州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六堡茶产业发展指挥部指导下,积极做好六堡茶产业绿色发展文章,大力推进生态茶园建设,打开了一片绿叶的产业化之路,探索出了“一地生三金”的长效联农带农机制。 种植进行时 联农带农“一地生三金” 同心镇积极探索激活农村土地活力渠道,推出了联农带农“一地生三金”模式。“三金”具体包括土地流转租金、务工收入、经营性收入。其中经营收入包括茶企支付茶叶种植合作社的经营管理费用。 “我家50多亩边坡地,每亩流转金80元,拿到了4000多元地租。”程伟金高兴得不停憨笑,“我们两口子在茶园栽苗子,短短一两个月,光务工收入就5000多块钱呢,在家门口挣钱这么好的事情,以前做梦都想不到。” 程伟金是陈底村千亩茶园建设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民就业增收,让农民分享茶园发展成果的众多受益者之一。同心镇通过“企业+农户+产业经营”模式,将50多户200多人镶嵌在茶叶种植产业链上,实现户均年增收7000元以上。 生态茶园建设中 土地劳力两不闲,双份收入有保障。同心镇坚持党建引领,创新发展理念,由镇级领导牵头,相关站所部门工作人员配合成立土地流转工作专责小组,指导陈底村、森塘村等5个村的土地流转工作,有效盘活土地资源,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共完成土地流转3000多亩,租金80元/亩/年,每五年增加5%,每年能为村集体增收约3万元;涉及农户40多户,平均每户每年增收4000多元。 茶人齐聚共谋发展新篇 微信群架起沟通桥梁。为加快推进六堡茶种植的技术水平和进度,同心镇成立了茶园建设群,由领导干部+茶企负责人+党员志愿者+种茶大户+农户组成,为种植户提供技术指导以及项目政策方面的引导,大力支持茶农、小微茶企业发展产业。每天茶园建设群都非常热闹,指导员对种植户们提出的问题一一解答,种植户相互间也就茶叶的种植、培育等问题进行深入交流讨论。同时,每个月在茶园现场分阶段开展技术培训,指导种植户对茶园进行科学化管理。 合作社促进增产增收。在同心镇党委、政府的引导下,陈底村村民发起成立了茶叶种植合作社,一年过去,合作社成员由原来的5人扩展到了53人,筹集资金由20万元增加到480万元。合作社指导茶农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采摘,为茶企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提高茶叶生产质量。通过走出去观摩、请专家来指导的方法,不断提高茶农种茶、制茶技术。共举行三期动员种植活动,合作社社员开展六堡茶种植600多亩120多万株。合作社的成立,解决了陈底村贫困家庭剩余劳动力就业和种茶企业用人难的“两难”问题,并将大力发展“茶文化+旅游”模式,有意识地将茶叶种植和周边景点结合,将茶园生态环境、茶生产、自然资源、茶文化内涵等融为一体,综合开发具有多种旅游功能的新型旅游产品。 同心镇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以大型龙头企业为引领,采取“企业+基地+茶农”、“合作社+基地+茶农”、“龙头企业+示范基地+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合作社+技术+加工+品牌+销售+家庭农场(农户)”等模式,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促进企业的资金、技术、品牌、信息与农户的土地、苗木、劳动力等要素充分融合、渗透,提高了农户收益,为同心镇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效助力。 茶园一角 截至目前,同心镇陈底村共完成茶园清表炼山2300多亩,开梯田1300多亩,六堡茶种植800余亩,计划在2025年建成种植面积达万亩的生态茶园。 茶园俯视图 转载自:梧州市茶产业发展服务中心(梧州市茶指办) 上一篇发展广西六堡茶关键在技术与人才下一篇公司风采 |